癸卯元宵佳节到
元宵佳节吃元宵
(相关资料图)
南北甜咸都端上
你最喜欢啥味道?
小手搓搓,吃汤圆(元宵)咯
据说最早的汤圆出自宋代的明州
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
叫做“元(圆)子”“汤团”
“乳糖圆子”“澄沙团子”
宁波当地人用白糖、黑芝麻和猪油
做成馅心
再用水磨糯米面包制成圆形生品
开水下锅,煮熟后食用
由于下锅时先沉后浮
像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所以也曾叫“浮元(圆)子”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汤圆的品牌在变,口味在变
寄寓在这一碗汤圆初味中
想家味道、团圆味道
永远不变
元宵通常是北方的叫法
与南方汤圆不同
元宵是“摇”出来的
相传是元代大都(即今北京)的糕点铺
为使更多人能在上元节
吃上元宵
首创了摇制法
拔丝源自山东
是北方鲁菜技法之一
一盘拔丝元宵
在晶莹剔透的糖衣包裹下闪闪发亮
宛如金珠缠丝
元宵味道,香甜诱人
但是也提醒人们
更甜的是
拔节向上、奋斗不懈
上海的擂沙汤圆
已有百年历史
擂沙汤圆名为汤圆
却是沾着“擂沙”干吃
所谓“擂沙”,是一种擂制而成的“香沙”
先用一只内壁带有梭形纹路
的缸瓦土沙盆
再用一根质地坚硬的木棍
作为“擂浆棍”
往沙盆中放入熟赤豆
用“擂浆棍”干磨出碎末粉状的“香沙”
热腾腾的熟汤圆
把香沙的香气
粘在皮上、吸进馅儿里
咬上一口,齿颊留香
汤圆,应该是圆形的
云南镇雄、贵州毕节一带
传承下来的却是三角汤圆
云贵当地大山中的先民
为了祈求自然的恩赐
捏制山形汤圆
作为供奉山神的祭品
常见包心(馅料)有两种
酥麻、核桃仁、红糖
磨成粉末后混合拌匀
通过蒸煮变软
这种叫“酥麻汤圆”
另一种用
花生、猪油、芝麻等食材
这种包心的汤圆叫“富油汤圆”
鸭母捻是潮汕传统名小食
虽然取名“鸭母捻”
但它在原料上和鸭没有半点关系
据说是煮汤圆时
一粒粒汤圆不断沉浮
如同池塘里的白毛鸭子嬉戏
故而得名
它的馅料传统上有四样
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
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
每粒的馅各不相同
一份豪华“鸭母捻”里
往往不仅有汤圆
还有薏米、木耳、白果、红豆
鹌鹑蛋、柿饼、清心丸
桂圆、芋圆、绿豆
供食客自选
形状随意、搭配随客
但是食材有益
色香俱佳、令人回味
与重庆美食
大多麻辣、粗犷、豪放不同
山城小汤圆
甜润、细腻、温和
而且它个头小
不足当地普通汤圆的四分之一
显得娇小玲珑、雪白圆润、俏皮可爱
据说山城小汤圆
是杭州血统
创制人是根据
山城百姓的口味特点
对传统当地汤圆
的制法和用料
反复进行了创新改良
最终让这碗
香喷喷的小汤圆
扎根山城,融入重庆
以姜入味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食客们
早已是司空见惯
够姜汤圆的糖水以姜汁熬制
清淡透彻,鲜辣的姜味
通过煮水嵌入到
薄皮的汤圆内里
与汤圆内馅混成独特的香味
姜,自古便是中华正味
“够姜”一词在粤语里
有“够胆量,够强大”的意思
快来上一碗
热气腾腾、驱邪扶正的
够姜汤圆
暖暖心胃吧
浙江龙游的北乡汤团
个头硕大
能顶上传统汤圆的五六个大小
甚至大过鸡蛋
它的形状也很有特点
尖头的大圆肚子
还带有一个小尾巴
据说
北乡汤团的诞生
是一对因挥霍而败落的夫妻
过年时
发现全家的食物
只能包出这样一个汤团
这个汤团
给当地留下了
克勤克俭的民俗记忆
如今的汤团内馅
主要由
肉丁、萝卜丝、豆腐干等美味组成
但是
却世世代代告诫当地人
吃得再饱
也不能忘记挨饿的味道
至于汤团为什么有小尾巴
你不妨来猜一猜
留言给我们吧
苏州的五色汤圆
粉红、青绿、金黄、奶白、棕褐
以糯、粳米粉镶配
包以由
鲜肉、玫瑰酱、豆沙、芝麻、桂花猪油
等5种配制的馅心
也可添加
黑芝麻、奶油椰蓉、花生酱等
保证其外皮五色
则会使用
如南瓜、胡萝卜、抹茶等
颜色鲜明的食料
中华文化中
“五”是象征吉祥的数字
像五谷、五福、五行等
让五颗颜色材质各异的汤圆
待在同一个碗中
共同成就一份和谐的美味
九碗汤圆(元宵)久传承
碗碗美味又提神
送给幸福有“元”人
踔厉奋发又一春
祝福天下有“元”人幸福长久
祝福全国奋斗者久久为功
祝福我们的祖国强盛永久
今天的汤圆(元宵)里
哪种味道最让你着迷?
快快分享给大家吧
监制:车玉明
统筹:王曙晖、王宇
策划:杰文津
制图:陆君钰、赵天祎、张詠欣、盛梦瑶
记者:黄筱、周文冲、林碧锋、邓瑞璇、刘巍巍、陈爱平
编辑:杰文津、陆君钰
文案:杰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