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焦点:印尼前华首富卖糖遗产私生子
来源:新咖名人堂时间:2023-05-22 12:07:39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1年,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惊天动地的风暴, 它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资料图)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总统就职典礼上,辛亥革命的发起者与领导者孙中山先生,特别感谢了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商人。

孙中山先生激动地说道: “没有你的支持,我恐怕无法完成这场革命。”

有人以为这只是孙先生情绪激昂时说的客套话。

然而事实上,参与了辛亥革命的元老们都清楚地知道, 这位印尼商人对革命的贡献,完全值得孙先生的赞誉。

他为革命捐赠了 整整一百万两白银, 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是辛亥革命背后最大的经济支持者,无人能及。

他就是印度尼西亚糖业大王—— 黄仲涵。

商贾之家

黄仲涵的故事,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 奋斗史。

他出生于1866年11月19日,祖籍是福建同安,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其父黄志信是一位常年与中外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仁人志士,曾参加了著名的 小刀会起义。

起义失败后,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追捕,只得带着妻子和儿子 逃亡到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创业之路。

彼时的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 华人在当地的处境也并不好, 时常会受到各种 歧视和压迫。

黄志信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在三宝垄开办了一家名为 “建源栈” 的商行。

经营着中国和印尼之间的土产贸易,主要是进口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出口印尼的椰子、胡椒、木材等农产品。

凭借着自己的勤奋、诚信和机智,黄志信逐渐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份额。

仅仅用了十年,他便已经成为了 三宝垄最富有的华人之一。

不仅如此,黄志信还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的人,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还与 荷印殖民政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他曾被任命为 “玛腰” ,负责管理华侨事务,并为华侨华人争取了许多权益。

黄志信 对 黄仲涵 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很肯定地说,黄志信是黄仲涵成功的 基石和导师。

父亲给黄仲涵传授了 经商的技巧和爱国的情怀、 提供了坚实而又广阔的基础、树立了自信而又谦逊的榜样。

黄仲涵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商业知识和技能,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他不仅精通闽南话、印尼语、荷兰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还对市场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得益于此,他在父亲的商行中担任了重要的职务,负责管理日常的运营和财务。

黄志信出差时,也经常会带上黄仲涵到各地考察市场情况和商机, 让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人脉。

除了商业之外,黄志信还十分注重 对黄仲涵的 爱国教育。

父亲经常会教育黄仲涵要爱国爱乡,要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和尊严。

因此,黄仲涵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出生并定居于东南亚, 却始终保留中国国籍。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大,黄仲涵也不出意外地成了一名满腔热情的爱国商人。

父亲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除了优秀的家庭教育之外,黄仲涵本人的性格,也对他之后的首富之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仲涵从小就有着一颗 冒险和创新的心, 喜欢尝试 新鲜和有挑战性 的事物。

十几岁时,他就独自驾驶一艘小船沿着印尼群岛探索,寻找新的商机和风景, 并独自乘坐飞机飞越三宝垄上空, 成为当地第一个体验飞行的人。

而且,他还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和报纸,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和新知识。

不仅如此,他对科学和技术也特别感兴趣,他曾经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并在自己家里给亲友放映电影。

总是保持一颗好奇和进取的心, 是黄仲涵不断地寻找新商机和挑战的原动力。

商业天才

黄仲涵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大才,而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在 糖业上。

19世纪末,他接管了父亲的建源栈,并将其改组为 “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扩大了经营范围和规模。

到了1894年, 荷兰殖民政府取消了甘蔗强迫种植制度, 使得甘蔗种植和制糖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此时印尼的甘蔗生产还是以小规模的手工作坊为主,效率低下,质量不高。

继承了父亲敏锐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战略眼光的黄仲涵,很快便发现了 甘蔗制糖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

他开始更改建源贸易的投资方向,控制着大量资本流入甘蔗种植园,并先后收购了5座万吨产量级的糖厂。

紧接着,他利用黄家在中国和印尼之间的贸易网络, 进口了大量的中国籍劳工, 为自己的甘蔗园提供了充足的 人力资源。

在基础布局完成之后,他又花高价聘请外国专家和引进先进设备,大幅提高了蔗糖的产量与质量。

一系列的举措,使他的建源贸易, 成为荷属东印度群岛最大的蔗糖企业。

至此,黄仲涵和他的建源贸易正式确立了以糖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经营策略。

到1918年,建源贸易旗下拥有了9家现代化的糖厂,在印尼国内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糖产量占华侨糖业总产量的57%,一 年之内就赚取了5000万荷兰盾的利润,创造了糖业史上的奇迹。

黄仲涵本人也一度被誉为 “印尼糖王” 或 “亚洲糖王”。

然而,黄仲涵却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糖业帝国,他开始将商业版图延伸向其他领域,如银行、保险、航运、木薯粉、橡胶、咖啡等等。

他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英国等地都设有分行或办事处,并以新加坡和伦敦为贸易中心,贸易网络遍及东南亚和欧洲,与各国政要和商界人士都有往来。

由于黄仲涵在印尼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壮大,他和父亲一样, 也被荷兰殖民当局任命为 “玛腰”。

“玛腰” 是荷兰语“Majoor”的音译,意思是 “少校”。

在荷兰殖民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方便管理殖民地,采用了 “分而治之” 的政策,通过委任各族群的首领来间接控制当地人民。

其中,华人首领被称为 “甲必丹”, 意思是 “船长”, 而 “玛腰” 则是 “甲必丹” 的上级,相当于华人总领事。

这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也是一种实权性的职务。

作为 “玛腰”, 黄仲涵不仅可以与荷兰官员直接接触,还可以管理华侨社区的内部事务,如裁决纠纷、收取税款、维持治安等。

并且,他也可以向荷兰政府提出华侨的诉求和建议,如取消限制华侨居住区域的条例、允许华侨自由经商和购置土地等。

黄仲涵在任 “玛腰” 期间,依旧不负众望。

他曾参与和发起了许多有益于华侨和当地社会的活动。

例如在三宝垄举办了第一届华侨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了第一家华文报纸《南洋商报》,第一家华文电影院《南洋电影院》,第一家华文图书馆《南洋图书馆》等等。

他还曾组织和赞助了许多文化和体育活动,为华侨的文化教育和娱乐生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黄仲涵的 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 也提升了华侨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华侨与当地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如此一来, 黄仲涵不仅为华侨争取了许多利益和权利,受到了华侨的敬重和拥戴,也深得荷兰殖民政府的青睐。

为此,他曾在1901年和1919年,两次被荷兰殖民政府授予了 “骑士” 勋章以及 “司令官” 勋章。

1924年,黄仲涵去世时, 他的财富达到了惊人的 1.5亿美元, 相当于今天的 200亿美元, 甚至超过了当时风头最劲的 美国富商洛克菲勒和福特 。

黄仲涵不仅是 一名成功的商人, 更是一位极 有远见的爱国者, 而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也恰恰就是 他对祖国中国的深厚感情和热切关注。

1916年,他返国投资,与陈嘉庚等人合资在福建建立了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20年,又与张謇等人合资在上海建立了 中华实业银行。

他还曾计划在中国建立糖厂、纺织厂、造纸厂等工业企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提供 了大量的 资金和技术。

更重要的是,他也曾积极参与中国的政治活动,与 孙中山、蒋介石、陈独秀 等中国政治领袖有过交往和合作, 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统一事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1911年,他加入了同盟会,并捐款10万荷盾支持辛亥革命。

1919年加入了国民党,再捐10万荷盾支持抗议《凡尔赛和约》的 “五四运动”。

1923年又捐20万荷盾支持抗击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第一届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可以说,黄仲涵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世而亡

黄仲涵的 婚姻和子女 是他一生中 最复杂和最引人争议 的部分。

他的一生 共娶了18个老婆,生育了42个子女, 其中有正室、姨太太、侍妾、私生子等各种身份。

而这也为之后黄家由 遗产分配问题 而引发的诸多 诉讼、纠纷,甚至是争夺埋下了导火索。

黄仲涵的 正室只有一位, 魏明娘。

魏明娘是中国城内第一号大美女,十五岁时嫁给了黄仲涵, 成为他的唯一合法夫人。

她为黄仲涵 生了两个女儿, 长女黄琮兰和次女黄蕙兰。

黄仲涵对这两个女儿非常宠爱,给她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而黄琮兰和黄蕙兰长大后也都成了 民国时期的名媛佳人, 各自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

黄仲涵给她们每人赠送了一条由 清宫旧藏翡翠朝珠 改制而成的 珍贵项链,这两条项链也见证了黄家的百年盛衰史。

18岁那年,长女琮兰出嫁。

丈夫简崇涵出身于雅加达的富裕家庭,是魏明娘心中理想的女婿人选。

两人的婚礼无比盛大,在爪哇轰动一时。

次女蕙兰比姐姐琮兰小7岁,同样是在十八岁那年,她也嫁给了自己的意中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顾维钧。

亦即那位在巴黎和会上为了中国主权而据理力争、大放异彩的近代著名外交官—— 顾维钧。

妻贤家美,孝女贤婿。

如若一直是这样,那黄家恐怕也不至于 会三世而亡 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事实上,黄仲涵的婚姻生活并不顺遂。

魏明娘虽然是黄仲涵的正室, 但却不能为他生下 男丁, 在封建思想下,这是无法容忍的。

黄仲涵十分苦恼,于是他开始在外面寻花问柳, 纳了许多姨太太和侍妾,不断地为他生育子嗣。

18个姨太太中,有些是他从荷兰殖民当局手中救出来的华侨女性,有些是他从当地土著或马来人那里买来的奴隶或舞女,有些是他从中国或其他地方迎娶过来的新娘。

这些姨太太们各有各的故事和背景,也各有各的性格和风情。

黄仲涵对她们都很慷慨大方,给她们买房置地,安排佣人服侍,还经常给她们送去珠宝首饰等贵重礼物。

而这 18房姨太 也很争气,共计为黄仲涵 生了40个孩子。

可惜,不知为何,黄仲涵对这些孩子始终 心存芥蒂。

这也导致了他的大多数子女 都与他反目成仇,不相往来。

到最后, 竟然只有 一个私生子 留在了黄仲涵身边。

这个私生子名叫 黄宗孝, 是他与一位印尼土著女子所生。

黄仲涵对这个私生子非常钟爱,甚至在临终前将自己的 遗产和建源公司的控制权都留给了他。

这一爆炸性的举动,更是引起了其他妻妾、子女的不满和反对, 并开始一系列对于 黄仲涵和黄宗孝的诉讼。

可谓是蝶狂蜂乱、鸡飞狗跳。

1949年后,黄宗孝迁居香港,并将建源公司总部也迁至香港。

他在香港继续发展建源公司的业务,并投资了房地产、酒店、电影等行业。

1950年,黄宗孝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香港,年仅36岁。

自此,黄氏家族分崩离析。

黄仲涵为什么要把遗产留给私生子呢?

这是一个谜团,也许是因为他对私生子有着特殊的感情,也许是因为他认为私生子有着继承自己事业的能力和潜力,亦或许因为他想给私生子一个公平和尊严的地位。

无论如何,这个决定都给黄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

一方面,私生子黄宗孝成功地接管了建源公司,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其他子女对这个决定感到不满和愤怒,并与私生子产生了矛盾和纠纷。

这些矛盾和纠纷不仅影响了黄家内部的团结和和谐,也影响了黄家在印尼和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黄家也从一个显赫的华侨家族,逐渐走向了衰落和分裂。

黄仲涵的婚姻传奇,是一段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故事。

他的18个妻妾和42个子女,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经历,也见证了中国和印尼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爱情、争斗、悲欢、荣辱,也反映了华侨社会的风貌和特色,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回味。

结语:

黄仲涵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他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财富和辉煌,也为自己的封建思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印尼、新加坡、欧洲等地,黄仲涵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被荷兰殖民当局任命为华侨首领,被西方人称为 “印尼糖王”。

他对祖国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切的关注,曾多次捐款支持中国的教育、医疗、灾害救助等事业。

筹划返国投资,在祖国兴办工业,积极参与中国的政治活动,与中国的政治领袖有过交往和合作,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统一事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黄仲涵在商业上无所不能,但在家庭上却无所作为。

他对每个妻妾都有所偏爱,但也都有所不满,以至于其妻妾成群,子女众多,却始终没能得到一个能与他心心相印的伴侣。

他对子女缺乏关爱和责任感,只是用金钱和物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没有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家风和家教,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继承和传承计划。

只是留下一笔巨额遗产,并在其间埋下了家族内部纷争和衰落的种子。

黄仲涵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 优点和缺点。

他的 优点 是 有远见、有创新、有勇气、有责任、有爱国心。

他的 缺点 是 忽视家庭、缺乏沟通、过于自信、不顾后果。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才能和机遇,还需要责任和平衡。

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莫要忘了那些值得关心的人,切记!切记!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我们将持续更新,点个 “关注” 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分享,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关键词: